OpenAI收购Jony Ive硬件团队后突然撤下相关内容,背后涉及“io”商标纠纷?

ChemiCloud - Excellent Web Hosting Services

2025年6月,一条重磅新闻曾在硅谷和科技圈刷屏:OpenAI 宣布以近 65亿美元 的估值并购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参与创办的硬件初创公司 io,并计划开发下一代专属 AI 设备。

然而,几周后,OpenAI 官网上关于这笔交易的博客文章和介绍视频突然全部下架,包括那段由 Sam Altman 和 Ive 联合出镜、强调产品愿景的视频也悄然消失,引发大量猜测。

官方回应:涉及与“Iyo”公司的商标纠纷

据《The Verge》报道,OpenAI 的发言人 Kayla Wood 回应称,网页和视频的下架是由于一家名为 Iyo 的公司对 “io” 商标提出法律申诉,并成功申请了临时法院命令。

Iyo 是一家听力设备初创公司,源自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 X “登月工厂”(moonshot factory)。虽然 Iyo 与 OpenAI 无直接业务重叠,但在品牌名称上的相似性引发了商标侵权争议。

OpenAI 表示:

“该页面因 Iyo 公司关于‘io’名称的商标投诉而根据法院命令临时下线。我们并不同意这一投诉,正在评估进一步的法律选项。”

Jony Ive为何加入OpenAI?AI硬件野心浮现

这场收购案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,除了 OpenAI 想“造自己的设备”之外,更因为 Jony Ive 是现代硬件设计界的传奇人物——iPhone、iMac、Apple Watch 等多款划时代产品的幕后主脑。

据最初公布的信息显示,io 团队将并入 OpenAI 位于旧金山的研发体系,与核心 AI 研究、产品团队展开更紧密的合作。这被解读为 OpenAI 打算开发一款“AI 原生设备”,或类似 AI 智能终端的尝试。

虽然相关页面已被下架,但消息本身尚未被否认。OpenAI 向外界强调:收购仍在继续进行中,只是由于法律问题暂时不再公开宣传。

为什么“io”这个名字会引发法律争议?

虽然“io”只是两个字母,但在科技领域它有着广泛使用的历史——既是一个常见的技术术语(如 I/O,输入输出),又与 Jupiter 的卫星 Io 同名,甚至是某些顶级域名后缀(.io)使用的基础。

而 Iyo 则是一家早在 2010 年代就注册品牌名称的听力科技公司,产品聚焦“增强现实+听觉设备”。在欧美司法体系中,类似名称导致的市场混淆可能构成“商标侵权”。

所以本案核心并不是 OpenAI 是否“恶意”使用该名,而是名称本身是否在法律层面足够独立、不会引发误导。

从目前情况看,这起商标纠纷并不会终止 OpenAI 推出硬件的计划,但势必影响节奏。品牌命名的法律纠纷虽属“细节问题”,却也暴露出 OpenAI 过去长期以“软件为核心”的思维在进军硬件时可能忽略的法务盲区。

对关注 AI 行业的读者而言,这件事释放出几个信号:

  • OpenAI 确实在认真推进专属 AI 设备项目;

  • Jony Ive 和 Altman 的合作仍在进行中;

  • 品牌法律问题不容忽视,尤其在全球化市场中。

未来这款设备是否会改名?或许会。但更值得关注的是,一个由 OpenAI 设计、Jony Ive 亲自操刀的 AI 终端产品,到底会长什么样?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主机格调 » OpenAI收购Jony Ive硬件团队后突然撤下相关内容,背后涉及“io”商标纠纷?

ChemiCloud - Excellent Web Hosting Services